賞岳陽樓記 ~古今眼光..

2011110210:00



岳陽樓記

  范仲淹(宋)

  慶曆四年春,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,乃重修岳陽樓,增其舊制,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,屬予作文以記之。

  予觀夫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;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,前人之述備矣。然則北通巫峽,南極瀟湘,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
  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;日星隱耀,山嶽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;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!

  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,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;沙鷗翔集,錦鱗游泳,岸芷汀蘭,鬱鬱青青。而或長煙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躍金,靜影沈璧,漁歌互答,此樂何極!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偕忘、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!

  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;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矣!”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!時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
  作者簡介

  范仲淹(989—1052),字希文,蘇州吳縣(現在蘇州吳中區)人,北宋政治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。死後謚“文正”,世稱“範文正公”。兩歲喪父,和母親隨繼父(為小官吏)四處遷徙。26歲登進士第,因敢於直言強諫,屢遭貶斥,久不被重用。慶曆元年(1041),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,採取屯田固守策略,鞏固邊防,使西夏不敢進犯,當時邊塞流行著“軍中有一范,西賊聞之驚破膽”的話。慶曆三年(1043),任參知政事,提出十項政治改革方案,為守舊派所不容,遂外放任州、鄧州、杭州、青州等地知州。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,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,深受當世和後人稱道。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,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。有《範文正公文集》傳世。




連方瑀 (民國)

---卻顧所來徑---
岳陽樓

在計畫這次旅行之初,我就想去湖南,因為實在想看從小就背得滾瓜爛熟的〈岳陽樓記〉裡的「岳陽樓」,和李白遊洞庭五首詩之一,其中的〈君山〉。

「昔聞洞庭水,今上岳陽樓」。我們去看岳陽樓的那天,天氣忽然轉涼,又飄著纖纖小雨,煙也濛濛,雨也濛濛,洞庭湖裡天連著水,水連著天,煙霧並不影響它的浩瀚和蒼茫,在它四周,曾經有多少朝代興廢,又有多少人流連忘返。那無邊無涯的湖面,不僅僅是天空,連周遭的青山綠水也浮沉其中,真的是「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」。我的心中有莫名的感觸和喜悅,彷彿在歷史長河中重要的人物都在我眼前一一過去。不知道是「岳陽樓」造就了〈岳陽樓記〉呢?還是〈岳陽樓記〉使「岳陽樓」名揚千古?

岳陽樓是典型的中國古老雕梁畫棟。它在什麼時候建的,有很多說法,有人說它原是一千八百年前,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的檢閱水軍的點將台,以後才變成文化觀樓,也有人說它是唐代才開始建的。不過,岳陽樓的文化景象是在唐代達到高峰,知名的文人學士幾乎都來過岳陽樓尋幽探勝,題文留墨。可是中國古老的建築都是木製的,本來就容易毀壞,經過悠悠歲月,風侵雨蝕,戰火紛爭,滄海桑田,遭到上百次的毀損,又有上百次的修建,滕子京的修建是在北宋年間,修畢,請范仲淹為它作紀。不過這樓在明代崇禎年間又為大火所毀,以後重複修建,在清光緒年間,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,雖然民國以後也有多次維修,但都維持了原來的面貌,就是現在我們所看見的飛簷黃瓦紅柱的三層樓建築。

滕子京也是個很有才學的人,在樓落成時,憑欄遠眺,寫了一首好的詞
(〈臨江仙〉):

湖水連天,天連水,秋來分澄清
君山自是小蓬瀛,氣蒸雲夢澤,波撼岳陽城
帝子有靈能鼓瑟,淒然依舊傷情
微聞蘭芷動芳馨 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

在進入岳陽樓景區之後,先看到具體而微的五個模型,分別代表它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的風貌,每個朝代都不相同。到了現在的岳陽樓,我不禁在心裡念著「萬里迢迢,我竟真的站在你門前」!看它「銜遠山,吞長江」,好不氣派。岳陽樓的匾在頂層飛簷下高高的掛著,進到裡面,那篇擲地有聲的文章放在二樓牆壁上,原版當然就是西元1046年北宋滕子京掛上去的,而我們看到的,是在乾隆8年張照所寫。不過其中有一字之差,原文「浩浩湯湯,『橫』無際涯」,這橫字,張照改寫成「渾」,不知有什麼典故?應是「文人所見略『異』」吧!

其實,范仲淹並沒有親自登上岳陽樓,他被貶官至河南鄧州,也有人說是在陝西延安,戰哥說是陝北榆林,反正,他沒有親眼目睹岳陽樓的景觀,他是聽朋友的描述而寫成的。能憑想像寫出這篇千古傳誦的文章,真不簡單,它使岳陽樓有無與倫比的文化光芒,尤其那兩句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不僅使岳陽樓有恢宏的氣度,而且有了「心憂天下」的境界而永垂不朽。